古人不花钱的养生奇招:从补肾妙方到修身口诀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63

图片

2025大吉

NEW YEAR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
图片

关注武宗

天下武功

图片

图片

养派生 食补胜药补·练功百病消

图片

图片
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 

现在生活节奏快,压力大,失眠、焦虑、神经衰弱这些问题大家肯定都不陌生。古人早就意识到心理状态对身体的重要性了。

这“影人法”,就是让你坐着,然后看着自己影子,任由思绪飘走,达到一种“坐忘”的状态,这不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放松?这种方法,别说在古代,放到现在对付失眠、神经衰弱,效果也是杠杠的。说到养生,就不能不提明代的医家汪昂,他可是个“狠角色”,写了《汤头歌诀》等中医界的经典教材,让多少人入门中医。但他老人家自己呢,特别推崇“不服药也能治病”的妙法。他编了一本书,叫《勿药元诠》,意思就是告诉你,与其生病了再去吃药,不如平时就注意保养,防患于未然。

咱们先来看这个“小周天”,练起来并不复杂。这步骤:第一步,先静下心来,别想太多;第二步,双手叠放,按在肚脐下面;第三步,轻轻敲打牙齿,把注意力集中起来;第四步,舌头在嘴里转圈,像搅海一样,然后深呼吸,慢慢数数,数到360次,接着把口水漱干净再咽下去;最关键的是第七步,用“四字诀”——撮、抵、闭、吸,配合意念,把气从下往上提,最后再按摩一下腹部和面部。

再来看这个“金丹秘诀”,这名字一听就感觉很厉害,它主要是在晚上七点到十一点这个时间段练习,因为这时候是阴盛阳衰的时候。具体怎么做呢?就是一只手兜住外肾,另一只手在肚脐下面擦,左右手交替进行,每边各做81下,坚持半个月,据说就能固精、增强体质。这方法虽然简单,但据说效果不错,特别是对于补肾方面,古人认为这是养生的重要环节。

接下来这位张景岳也是明代的一位“大牛”,他跟前面提到的汪昂不太一样,汪昂更侧重于普及养生知识,而张景岳则更强调“养形”。什么叫“养形”?就是保养你的身体。他觉得以前很多养生家都太重视“养神”了,忽视了身体这个物质基础。张景岳就说了,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快乐,就是因为有这个实实在在的身体,如果身体没了,还谈什么快乐?所以他认为养生首先要重视保养身体,身体是精神的“家”,家都塌了,精神住哪儿去?

张景岳不仅提出了“养形”的观点,还给出了具体的养法。他认为“精血即形体,形体即精血”,这话怎么理解呢?就是说你的身体好不好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精气神足不足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,肾精亏虚是很常见的问题,所以张景岳特别强调要补肾。他根据这个思路,创制了两个非常著名的方子——左归丸和右归丸,分别用来补肾阴和肾阳,直到今天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。

他还特别喜欢用一味药——熟地黄,认为它是补精血、养肾精、强壮身体的妙品。张景岳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,叫做“先天后天论”,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人的寿命长短,一部分是先天决定的,也就是你爹妈给的基因,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调养。他说先天禀赋好的人自然容易长寿,但如果后天不好好保养,也会折寿;反过来,先天条件差点的人,如果后天特别注意保养,也能活得更长。他甚至说“慎则人能胜天”,意思是说,只要你小心谨慎地保养自己,就能战胜先天的不足。这话说得太有力量了,他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家族里有人早逝就悲观,积极的养生是可以改变命运的,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不是很有启发?

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明代的医学家胡文焕,他这个人,不仅懂医,还特别会写文章,写了很多书。在养生方面,他整理了一套《寿养丛书》,里面收集了很多古代关于养生的警句格言。这些句子短小精悍,道理深刻,而且特别贴近生活,读起来很有意思。咱们来看几个例子:比如他说“笑一笑,少一少;恼一恼,老一老”,这话糙理不糙吧?心情好,身体就好;心情不好,身体就容易出问题。还有“斗一斗,瘦一瘦;让一让,胖一胖”,这说的是什么?可能是说争强好胜的人,可能因为压力大、消耗多而变瘦;懂得退让不争的人,反而可能因为生活压力小、饮食无忧而发胖。这只是一个比喻,不能绝对化,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值得我们思考。

再看几个:“四宜”——梳头、按摩面部、叩齿、吞咽口水,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的小动作,简单方便,却能起到保健作用。“起居”——春夏要早起,秋冬可以晚点睡,但早上别起太早,晚上别睡太晚,这跟咱们现在提倡的作息规律是不是很像?“饮食”——“酒色财气,不如素食;喝酒不如吃饭”,这话说得够狠,但也点出了过度纵欲的危害。“修身”——“戒嗔怒,养性;少思虑,养神;省言语,养气;绝私念,养心”,这4条简直是修身养性的指南!控制情绪,减少烦恼,说话适度,心无杂念,这些都能让人身心更健康。

接下来这位李真人是个道士,据说养生术非常高明,他口传了一个16字妙诀,被当时的学者周履靖记录了下来。这16个字是什么呢?“一吸便提,气气归脐;一提便咽,水火相见”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绕口令?别急,咱们慢慢拆解。这个方法据说非常简单,无论你是在宫里当官,还是在民间过日子都不耽误,只要稍微有点空闲,坐着、躺着都行。具体怎么练呢?首先把嘴里的口水漱干净,然后舌头在嘴里搅动,让口水分泌出来,接着把口水咽下去,发出“咕噜”的声音,然后用鼻子吸一口气,想象着气一直送到肚脐下面的丹田,紧接着轻轻收缩一下下腹部,同时把气往上提,一直提到肚脐,再把口水咽下去,再吸气,再提气,如此反复。这个过程,其实就是把气在体内引导运行,从下往上,再配合吞咽口水,据说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。练这个16字诀有什么好处呢?古人说,练好了就能“授以天气”,这是夸张的说法,但说明效果确实不错。据说能祛病延年,让身体康复,各种疾病都不容易找上门;能让你耳聪目明,记忆力变好,以前的老毛病也能好转,甚至在房事方面也能起到保健作用,所谓“返老还童”,就是说控制自己。

除了文字记载,古人还留下了大量的图谱来展示养生方法。这位周履靖先生就记录了47位古代养生家的导引姿势,包括传说中的八仙在内的很多神仙人物,他把这些姿势都画成了图,还标注了练法和作用。这些图,姿势各异,有的站,有的坐,有的躺,有的跪,后面还写着治什么病、有什么功效,这些图谱为我们了解古代的养生方法,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考。

最后咱们来说说清代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医生叶天士,这位可是个传奇人物,虽然出身不高,但医术超群,尤其擅长治疗老年病。那时候的史书都承认他“治病多奇中”,就是说他看病特别准,效果特别好。他住在苏州,但名气大到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慕名前来求医,每天门口都排长队。可惜他太忙了,没时间写书,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他的著作都是后人整理出来的。

叶天士在治疗老年病方面总结了几条重要的原则:第一条“顾正气,慎攻下”,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老年人身体本来就虚弱,正气不足,所以用药要特别小心,不能过度攻伐,以免伤了正气;第二条“固胃气,忌滋腻”,老年人消化功能弱,胃气也虚,所以用药要考虑保护胃气,不要用那些油腻、滋腻的药,也不要吃的太饱,以免影响消化;第三条“参时令,辨体质”,老年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差,所以开药方要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,还要仔细辨别老人的体质,是偏寒还是偏热,是虚还是实,这样才能对症下药。

古代几位养生大师和名医的智慧,从汪昂的《勿药元诠》到张景岳的“养形论”,再到胡文焕的养生警句以及李真人的16字诀,还有叶天士的老年病防治经验,可以看到,古代的养生方法真是五花八门,各有各的门道。虽然有些方法可能听起来有点神秘,但其中蕴含的很多道理,比如保持心情舒畅,注意饮食起居,适当运动,调养精气神等等,放到今天来看依然非常实用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